一些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患者長期難以擺脫疲勞、腦霧、心臟痛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爲「長新冠」。可是,有部分注射過疫苗的人也出了現類似長新冠的症狀。研究人員發現,注射新冠疫苗或感染新冠病毒後,體內都會出現刺突蛋白。這些長新冠的症狀是否跟刺突蛋白有關?怎樣可以清除體內的刺突蛋白?
刺突蛋白——病毒入侵細胞的「鑰匙」
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表面像小蘑菇似的一個個凸起。刺突蛋白就像一把鑰匙,在病毒感染細胞的時候,它能夠打開病毒進入細胞的門戶,把病毒帶入細胞。
當時,科學家認為刺突蛋白本身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
而mRNA疫苗就是根據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序列編碼來設計的,初衷是讓疫苗的mRNA進入人體細胞後產生大量刺突蛋白,刺激免疫細胞,誘導免疫細胞產生抗體,來中和游離在血液里的新冠病毒顆粒。
但是越來越多的案例和研究發現,刺突蛋白在刺激人體產生抗體的同時,也會對人體細胞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
刺突蛋白如何傷害我們的細胞?
刺突蛋白對細胞的傷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削弱線粒體,損害器官
2021年4月,發布於《循環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的一篇研究發現[1],刺突蛋白會破壞細胞内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中心,一旦綫粒體的功能受損,細胞就無法正常工作。如果肝臟細胞或者心肌細胞大面積無法正常工作,就會損傷器官功能——這是刺突蛋白引起腦霧、心臟受損等症狀的原因之一。

削弱DNA修復力
發表於《病毒》(Viruses)雜誌的,來自瑞典兩所大學的實驗室研究報道,刺突蛋白會影響生長細胞DNA 損傷修復的能力[2]。
試驗研究的是胚胎腎細胞的DNA的非同源性末端連接功能(NHEJ)和同源重組功能(HR),這是哺乳動物細胞DNA 的兩種主要自我修復途徑。
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完整刺突蛋白、刺突蛋白S1片段和刺突蛋白S2片段這三種狀態的刺突蛋白,對於哺乳動物天生自帶的DNA自我修復的能力分別都會造成嚴重損傷,而完整刺突蛋白造成的損傷尤為嚴重。

這個研究涉及到人類DNA自我修復的能力,我們目前只有細胞模型的初步研究結果。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值得醫學界做更多研究來長期跟蹤這項研究。
由於某些不明確的原因,目前這篇研究報告被撤稿,我們仍能在網上還能搜索到報告的全文。
以上兩個是刺突蛋白給人體細胞帶來的最核心的傷害,即損傷線粒體和DNA修復能力,對很多器官和人體的免疫力都會造成損傷。
刺突蛋白會分布到哪些器官
一種新的藥物或者疫苗在獲得FDA批准前,都要提交一份關於生物分布學的重要資料,叫「藥代動力學資料」,報告藥物在體內被釋放、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的過程。
FDA在2020年11月份就已經批准了一份由輝瑞公司完成的mRNA疫苗生物分佈研究,研究報告可以從FDA生物製品評估與研究中心(CBER)網站上查看[3]。
這個研究要用同位素標記mRNA來做檢測。而同位素對人體會有傷害,因此實驗是在大鼠上身上進行的。
大鼠被注射50微克mRNA疫苗,15分鐘以後,除了在注射部位有比較高的濃度之外,疫苗還開始向全身不同的臟器分散——最先到達的就是肝臟。
1個小時之後,疫苗在肝臟的濃度會進一步升高,並且到達了脾臟、腎上腺和骨髓等部位。
24個小時之後,研究人員檢測mRNA疫苗在大鼠體内分別的分佈量,發現除了在注射部位最高之外,接下來分佈量最多的部位依次是肝臟、脾臟、腎上腺、卵巢、骨髓、淋巴結、腎臟、肌肉和心臟。

而肝臟和脾臟這兩個器官對免疫力都有著關鍵的影響力。
那麽,疫苗擴散到人體的各個器官分別會造成什麽影響呢?
- 肝臟:毒素對肝的影響臟是最直接的,會引起自身免疫性肝損傷;
- 心肌細胞:會引起心臟的細胞炎症,導致心肌炎、心包炎;
- 神經系統:會造成腦霧、記憶力下降的問題;
- 免疫系統:影響淋巴,并且使脾臟的免疫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可能會激活潛伏的病毒,比如皰疹病毒;
- 另外,刺突蛋白還會造成臟器慢性發炎,多器官炎症和多系統炎症,比如,肝炎、心肌炎、心包炎、血管發炎、疲勞、生理週期不正常等。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注射疫苗後都會出現這些問題,任何一種疾病的產生都有內因和外因的雙重作用。但是,如果注射疫苗後出現不同器官的症狀時,要及時重視並清除新冠疫苗刺突蛋白可能帶給我們的損傷。
刺突蛋白解毒指南
世界健康委員會(WCH)發布了刺突蛋白解毒指南。結合這份指南,我們根據掌握到的研究資料總結出了兩大策略來解除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造成的傷害。
西藥
大部分具有抗新冠刺突蛋白活性的西藥都是來源於大自然的化合物,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伊維菌素
伊維菌素就是一中來自於大自然的天然化合物。
成長在農民家庭的日本微生物學家、有機化學家大村智從土壤樣本中發現了伊維菌素的前身化合物——阿維菌素(Streptomyces Avermectinius),並將其修改為伊維菌素。
目前,人們使用伊維菌素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伊維菌素最早被用於治療寄生蟲病,比如腸道類圓線蟲病、盤尾絲蟲病、河盲症和象皮病的聯合治療。
除了治療寄生蟲,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科學家發現伊維菌素還有廣譜抗病毒的作用,比如抗RNA病毒、艾滋病毒、HIV、登革熱、流感病毒、DNA 病毒等。

另外,伊維菌素抗病毒機制多種多樣。它還能夠抑制病毒進入細胞及病毒蛋白酶運轉,從而阻斷病毒複製。
發表于《體内》(in vivo)期刊的研究發現,伊維菌素可能會干擾刺突蛋白附著於人體細胞膜。[4]


在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關於伊維菌素體外研究中發現,伊維菌素對新冠病毒具有活性。當使用濃度為5 μM伊維菌素,在48小時內,細胞內的新冠病毒 RNA 減少了 99.999%,只剩下0.001%[5]。

蘇拉明
蘇拉明是一種百年老藥,最早也是被用于治療寄生蟲病——盤尾絲蟲病。除了治療寄生蟲病,它還被證明可效抑制多種病毒的複制,包括腸道病毒、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

蘇拉明也有多種抗病毒機制,包括部分地通過與病毒衣殼蛋白的相互作用來抑制病毒附著、進入細胞和從細胞釋放。
2021年3月5日,中科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發表論文表示,在一項體外試驗中發現,蘇拉明是新冠病毒RNA 聚合酶 (RdRp) 的有效抑製劑,能夠阻斷病毒的複製[6]。

以上兩種藥物可以阻止刺突蛋白跟ACE受體結合,解除刺突蛋白對細胞帶來的傷害,具有代表性。
N-乙酰半胱氨酸 (NAC, N-acetyl-L-cysteine)
這款藥物是一種成熟的化痰藥,能夠消解痰液的粘性,也是一款抗氧化劑。
它雖然不能阻止刺突蛋白跟ACE2受體結合,但是它能減輕刺突蛋白進入細胞之後對細胞的氧化,作爲一種中和劑,它會減輕中毒後毒性造成的後果。

發表于《循環研究》的細胞模型研究發現,在感染了假刺突蛋白的肺動脈內皮細胞中,一些正常蛋白質,比如磷酸化ACE2(pACE2)、ACE2和AMP 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達水平會下降;而MDM2(會促進腫瘤形成)這種不好的蛋白質表達水平卻會升高[7]。
NAC則會對細胞起到修復作用,能夠把受到刺突蛋白損傷的細胞恢復到和正常細胞幾乎同樣的狀態。
植物、草藥
自古以來,植物藥和草藥就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用於醫療保健的傳統工具。
根據2015年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一份數據統計,全球近85%人口醫療保健用品的主要來源仍是植物成分。
目前製藥市場批准合成藥物的化合物中,至少有超過40%來自於植物,或者是基於微生物的天然產物。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貢獻非常大[8]。
兒茶素、薑黃素
兒茶素(Catechin)是茶葉提取物,它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約佔茶多酚含量的75%到80%,也是茶的苦澀味的來源之一。
薑黃素(Curcumin)來自於薑黃,是咖喱的重要成分。薑黃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抗炎功效。
發表在《自然 –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Nature)的文章研究了這兩種成分後發現[9]:
薑黃素可以和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結合;兒茶素可以與受體結合域附近的氨基酸結合,阻擋刺突蛋白和ACE2受體結合,能夠阻擋刺突蛋白進入細胞。

這兩種成分可以在人體的第一道天然免疫屏障抑制病毒入侵細胞,守護住細胞的門戶,抵消病毒的力量。
夏枯草
夏枯草歷來被認為是一種「護肝聖藥」。
2021年,加拿大的傳染病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一份研究證明,天然植物夏枯草的水溶性提取物(NhPV)能夠抑制新冠病毒,阻斷它感染細胞[10]。

在WCH的指南中也提到了另外一些中藥,比如松針、大黃素、印楝、蒲公英葉提取物等,也有類似作用,可以解除刺突蛋白的毒性。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中藥成分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修復注射疫苗對人體造成的損傷。
比如,科學家從虎杖裡面篩選出25種候選化合物,結合到新冠蛋白的主要結合位點Mpro,發現其中有11種成分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和轉錄[11]。

中草藥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大自然給人造就了生存的環境,這其中有對人體有害的病毒、細菌、寄生蟲;同時也蘊含著可以幫助人們阻斷這些外來微生物感染的天然化合物。在這樣一個一正一反、相生相剋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學會維護自己的健康,遠離病毒和疾病。可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的健康、讓自己的身體消耗,就會生病。在瘟疫面前,我們的處境似乎越來越艱難,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因爲病毒變得有多麼強,而很可能是因爲人們自己不懂得保養身體,所以變得不如從前健康了。
1. SARS-CoV-2 Spike Protein Impairs Endothelial Function via Downregulation of ACE 2
2. SARS–CoV–2 Spike Impairs DNA Damage Repair and Inhibits V(D)J Recombination In Vitro
4. Ivermectin Docks to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Attached to ACE2
5. The FDA-approved drug ivermectin inhibits the replication of SARS-CoV-2 in vitro
6. Structural basis for inhibition of the SARS-CoV-2 RNA polymerase by suramin
7. SARS-CoV-2 Spike Protein Impairs Endothelial Function via Downregulation of ACE 2
8. Industrial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fo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您好,我和女儿核酸后都是心跳快,身体出现不明跳动,冒昧打扰您有解决办法吗?盼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