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報告:打疫苗後,疫苗致命案例突然直線飆升!打疫苗後損傷自癒、逆轉刺突蛋白傷害,1大方法!

目前,新冠疫苗帶來的不良事件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打疫苗後若引起損傷,該如何自癒?

健康少女注射疫苗後癱瘓

紐約的朱莉安娜·馬斯特蘭托尼奧(Juliana Mastrantonio)今年18歲,是一名全職大學生,兼職藥學技術員。在接種疫苗之前,她身體健康,每天鍛煉。朱莉安娜曾在 2020年12月感染過新冠,康復之後沒有遺留下長期症狀。

2021年12月10日,朱莉安娜首次接種了輝瑞疫苗,又在2022年1月2日接種了第二劑。在接種第二劑後的一周內,朱莉安娜出現了骨盆疼痛的症狀,而且情形逐漸加重,後來住院治療。

在出院4天後,她出現了更嚴重的頭痛和震顫;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腰部以下的任何部位都無法移動了;目前,她正在接受康復治療[1]

朱莉安娜沒有任何基礎疾病,在注射疫苗之後,卻在短時間出現了這一系列的症狀,其中也沒有任何其它誘因,因此注射疫苗和朱莉安娜的癱瘓之間有關聯的可能性很大。

這或許是因爲人體針對刺突蛋白產生的抗體攻擊了神經細胞——包括脊髓,引起脊髓發炎。而脊髓連接、支配著人體的各個部分,因此,脊髓受到嚴重損傷就會引起癱瘓。而歐洲藥品管理局也更新了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説明書,將罕見的脊柱疾病列為阿斯利康疫苗的副作用[2][3]

另外,新冠疫苗還會引起線粒體損傷,誘發細胞因子風暴,進一步損傷免疫功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我們此前也多次提到過,不管是通過什麼技術製作的新冠疫苗,只要含有刺突蛋白或病毒的其它成分,就可能引起人體多個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VAERS新冠疫苗不良事件數據驚人

最近,與新冠疫苗有關的爭議逐漸增多。

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情況下,新冠疫苗在而未經過充分的安全性測試,對人體的影響也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快速上市,並且在全球大範圍使用。在接種人數基數如此龐大的情況下,不良事件也自然會大面積發生,目前醫學界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公開討論這些不良事件。

自新冠疫苗應用以來截止到今年的5月13日,美國CDC和FDA共同管理的「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一共收到了120多萬份不良事件報告——儘管根據衛生保健研究和質量監督局(AHRQ)發表的估計,VAERS報告上來的疫苗不良事件,僅占實際疫苗不良事件數目的1%。

OpenVAERS整理了VAERS記錄中的不良事件數據,其中包含了:2萬8千多例死亡,15萬7千多份住院案例,12萬9千多例急診,19多萬例需要看醫生——這些都符合嚴重不良事件的定義[4]

VAERS還收集了32年以來,來自全世界各類疫苗的致死事件數據:在2021年之前,死亡案例平穩維持在每年數百例的數量,在2021年突然飆升至了21,889例,2022年截止至5月有6,955例,目前仍在持續統計中。

這個數據,非常怵目驚心。

有人可能說,疫苗全球接種的多啊,所以死亡報告也高。然而,不能被相對比例失去焦點,重點是我們要看到,這個疫苗全球計劃實施之後,對整个社会的影响面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數據是:絕大多數與疫苗相關的死亡事件都發生在注射疫苗後的3天之內,可見其關聯性之強。

在這些死亡案例中,有65%來自輝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疫苗; 26%來自莫德納;9%來自強生;其他則是不明。

性別分佈以男性為主,男性占53%(14,758例);女性占42%(11,747例)。

在VAERS新冠疫苗不良事件報告中,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

  • 永久失能、癱瘓
  • 心肌炎、心包炎
  • 心肌梗塞
  • 貝爾氏麻痹
  • 帶狀疱疹

導致這些不良事件的原因有:身體機能受到直接損傷,免疫系統受到攻擊,血管受損引起血栓等。

如果我們注射疫苗後不幸出現不良事件,該如何消除刺突蛋白造成的影響呢?

一大自癒方法,改善疫苗損傷、解毒刺突蛋白

我們之前為大家介紹了二種方法,分別是用天然來源的西藥和中草藥來解除刺突蛋白的毒性

現在介紹一個新的方法:增強細胞的自我修復機制。

人體有奇妙的自我清理、修復的機制:當細胞發炎、衰老、產生代謝廢物時,我們的細胞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啟動自我清理的機制。這其中一種很重要的機制,叫做「自噬」(Autophage)——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吃了」。這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壞事,實際上卻是一件好事——因為被吃掉的是細胞内部敗壞的物質,這會使細胞更健康。

自噬機制是由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發現的,他還發現自噬機制與腫瘤、代謝疾病、衰老等生命現象有關,對人體能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并且因此而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

2015年,由32位來自歐洲、美國等國科學家聯合發表在權威期刊《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會刊》(the EMBO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總結了自噬功能對人體健康的4大重要作用[5]:

  • 保持細胞正常的代謝機制,維持線粒體功能;
  • 減輕DNA的損傷;
  • 降解引起癌症的蛋白質;
  • 減輕炎症

從理論上說,人體的自噬機制可以清理刺突蛋白,清除被改變的基因和有害的病毒成分,所以能幫助減輕疫苗、刺突蛋白帶來的損傷。

細胞內的吞噬泡可以識別被刺突蛋白損傷,和變成碎片而無法正常運作的線粒體碎片,還有毒素碎片、有害蛋白質、炎性因子。吞噬泡會將它們包起來,形成一個自噬體,用分解酶將這些成分分解,再篩選出可以回收利用的成分,比如蛋白質分解後的氨基酸分子;將不可回收的部分分解成水、電解質,排出體外。

因此,如果人體能夠提高自噬能力,就可以中和、甚至逆轉刺突蛋白對細胞造成的損傷。

如何增強細胞自噬能力

人體是一個智慧的系統,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上調自噬能力,改變飲食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介紹一個觸發細胞自噬機制的方法——間歇性斷食。

《自噬》(Autophagy)期刊上刊登了一個很有趣的小鼠試驗:研究人員把小鼠分成2組,一組正常餵養;另一組禁食1~2天,然後觀察小鼠肝細胞中的自噬體[6],發現:

  • 正常餵養的小鼠肝細胞中只能檢測到少量的自噬體;
  • 斷食24小時後的小鼠肝細胞中自噬體增加了;
  • 斷食48小時後的小鼠肝細胞中的自噬體又進一步增加了。

研究人員又對自噬體進行定量分析,測量每個細胞的自噬體數量、面積、周長,研究自噬體的表達情況,發現:斷食24小時後,小鼠體內自噬體的數量、面積和周長數據,比起正常餵食的小鼠都有顯著增加;斷食48小時後,又有進一步上調。

如果間歇性斷食可以增強肝細胞的自噬能力,就可以減輕疫苗刺突蛋白對肝臟的損傷。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小鼠大腦細胞内自噬體的數據,發現,和肝細胞的數據相似。

腦部自噬細胞的增強,對於幫助消除疫苗對神經系統造成的不良事件,比如腦霧,也有很大幫助。

我們在生活中不需要完全禁食,只需間歇性斷食就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另外,斷食並不是少吃或不吃東西,而是要「吃對」東西。

《抗氧化劑》(Antioxidants)期刊中提到,膳食中有一種叫做多酚的有機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可以起到和自噬類似的作用[7]

以下這些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膳食多酚:

  • 表沒食子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 (EGCG):來自茶葉
  • 橄欖苦苷:橄欖葉的萃取成分
  • 安石榴苷:石榴中含量最豐富的多酚類化合物
  • 芹菜素:常見于蔬菜、水果、和草藥、甘菊茶中
  • 白藜蘆醇:來自新鮮蔬菜、水果
  • 紫檀芪:一種白藜蘆醇衍生物
  • 薑黃素:來自咖哩

所以,建議大家在平時多吃常見的蔬菜、水果,除了能夠補充維生素C,還能補充許多增強自噬能力、自我修復的能力的營養物質,有很多好處。

我們目前為大家介紹了三種解除刺突蛋白損傷的方式,分別是:

  1. 阻斷刺突蛋白進入細胞,可以用:伊維菌素、蘇拉明、兒茶素、薑黃素、夏枯草提取物
  2. 如果刺突蛋白進入細胞造成了傷害,我們便需要中和自由基、抗氧化,減少刺突蛋白引起的損傷,可以用:NAC、Vitamin C、抗氧化劑等
  3. 增强人體自我吞噬清理、毒素的能力

此外,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策略減輕刺突蛋白的傷害,將在下次繼續爲大家介紹。

參考資料:

1. Julianna Mastrantonio, 18 yrs old

2. EMA lists rare spinal condition as side effect of AstraZeneca’s COVID-19 shot

3. Vaxzevria suspension for injection

4. VAERS COVID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s

5. Autophagy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

6. Short-term fasting induces profound neuronal autophagy – PMC

7. Modulation of Autophagy in Cancer Cells by Dietary Polyphenols

歐洲病毒學及傳染病專家

1條評論

留下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