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Omicron變種的疫情,以色列開始接種第四劑疫苗。但是疫苗施打次數多,能否如預期抵擋這波疫情?請看林博士的採訪精華:
接種疫苗次數越多 越能抵擋病毒?
Jojo:以色列宣布60歲以上的民眾和醫護人員需施打第四劑疫苗,來對抗Omicron變種。請教林博士,此次以色列施打第四劑疫苗,您覺得是否會抑制住Omicron變種的疫情呢?
林曉旭博士:以色列的政策非常明確,它通過各種行政命令在社會上推行疫苗,加上整個社會的配合度很好,所以疫苗接種率非常高。當mRNA疫苗出來後,疫苗本身的3期臨床試驗數據提供的保護率又高,所以整個國家對於疫苗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但是施打過兩針後又出現了幾波疫情。
像Delta變種疫情時,當時整個以色列已有60%左右的人接種疫苗,很多專家都覺得以色列幾乎建立了群體免疫,可是仍然出現了Delta變種疫情的高峰。但是以色列基本上沒有改變原來的策略,仍然決定繼續推行施打疫苗,後來就打了第三針,但仍然沒有解決太大的問題。

防疫政策不應只考慮疫苗
在過去3周多的時間裡,感染人數再次上升,因為Omicron變種已經在以色列有了一定的傳播力。所以對於以色列的公共衛生系統,我覺得他們確實應該全面的冷靜分析。以色列曾經有一些專家分析,覺得以色列政府當時不應該過早的解除許多禁令,包括口罩令。
目前的防疫政策完全依賴於疫苗的免疫屏障,嚴格的來說已經有很明確的信息指出此做法是不夠的,或者對於以後病毒變種來說,防疫效果可能會打折扣的。光靠疫苗是無法擋住病毒突變、傳播的,而且目前變種病毒已經出現非常快的傳播,而且也不可能做到像中國大陸的全面封鎖。
應該採用更多不同的防疫方式。譬如早期治療的藥物,如何在社區中有效的推廣,讓人們即使被感染後也能在家中、在住院前,比較有效的控制病情。在方法上一定要有所調整,像拉丁美洲、烏拉圭、巴西也是因為大量發放早期治療的藥物,實際使當地的疫情獲得有效的控制。另外,整個社會應該要更多的反思,當採用了這麼多的全面封鎖、社交疏離。在人們很難相互接觸的情況下,對家庭、社會的衝擊,應該全方位去評估。
我們有沒有全方面意識到,人類整體的發展過程中不應該過分的依賴物質因素,或現代科技的發展。我覺的還有很多因素是能夠幫助整個社會更健康、穩定。如果只單一的依賴科技的突破,或依賴單一產品疫苗的突破,就好像能夠改變整個社會。我想也許是想法太單一了,實際上是給全人類社會一個重要的警醒,它不僅僅是防疫方面的警醒,而是人類智慧方面應該有一個重新打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