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權威微生物學家、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尼爾斯·霍伊比近日提出,注射新冠疫苗不能注射在血管內。他表示如果新冠疫苗注射在血管內,會增加疫苗副作用。到底怎樣才是疫苗正確的注射方式,請看林博士的解答:
為何疫苗注射到血管很危險
Jojo:丹麥微生物學家尼爾斯·霍伊比,最近提出了警告,表示新冠疫苗不能注射在血管內,並希望全球都能重視這件事情。他還表示,如果新冠疫苗注射在血管內,會增加疫苗副作用。請教林博士,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說法跟警告呢?
林博士:這位來自丹麥的專家,實際上他在今年3月份時就已經發表文章,警告國際社會了。但是媒體沒有把消息傳播開來,只有在個別自媒體上有報道。看起來是簡單的注射細節,但是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救命的信息。目前新冠疫苗的注射方法是肌肉注射,不是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所以一定要打到肌肉的部位。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用對方式注射的話,將疫苗注射到血管,跟打入肌肉層中,兩者帶來的效應是不一樣的。疫苗注射到血管裡,會增加帶來的風險。

為了避免疫苗注射到血管的話,過去的常規注射操作方式是插進去後,注射之前一般會倒過來抽吸一下,看有沒有血液流出來。如果有血液流出來,可能就是插到皮下的血管了。
如果是注射藥物的話,就更要注意。有些藥物進入血管後,起效非常快,副作用可能也很大。而在疫苗這方面,過去沒有充分的數據表明,疫苗打到血管會帶來風險。不過,現在疫苗在向全球幾億人推廣,肯定會有部分人是很敏感的體質。就是說如果疫苗打到血液裡面,有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

疫苗注射到血管的副作用
Jojo:這位丹麥的專家有提到疫苗打到血管內,可能產生血栓、心肌炎的副作用。請教林博士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可能還有哪些風險呢?
林博士:有份來自德國的報告,專門針對疫苗注射到血管裡面,所帶來的潛在副作用。
這篇報告研究的是AZ疫苗。從它的機理上來說,腺病毒載體疫苗正常注射到肌肉裡面的話,不會馬上跟血液中的血小板進行相互作用。所以疫苗實際上會在肌肉這塊被巨噬細胞吞噬,進一步正常的呈現疫苗抗原後,然後再激起免疫反應。
但是如果注射到血管裡面,那麼疫苗就有可能激活血管裡的血小板,而血小板表面也有適合病毒的受體、輔助受體,因此就會造成過量的激活血小板。使疫苗很快的被帶入脾臟部位,使B細胞產生大量的抗體去跟更多的血小板相互作用,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微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因此醫護人員打針時就要注意,儘量避免把疫苗注射到血管,而是應該確保疫苗注射到肌肉裡面。

疫苗注射的正確方式
Jojo:如果打疫苗之前想要避免疫苗打入血管,那我們可以要求護士,說要抽吸一下嗎?
林博士:按照過去醫護人員的訓練來說,他本來就是應該這麼做的,本來注射後都會倒抽一點點,然後看看有沒有血液出來。但是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因為整個醫療界流行一次性注射器。最初是為了避免在發展中的國家,出現針頭共享、交叉感染的情況,因此發明了一次性的注射器。
但它的負面影響就是大量增加醫療的廢棄物,使醫療垃圾增加200倍左右,造成相當大的負擔,況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這牽涉到國家方面是否也會給醫護人員這些建議,我覺得很多國家都還沒有跟進,因為一次性的針頭太普遍,而且醫護人員已經習慣不做倒抽的動作了。

所以從這點上來說,正確的注射方式應該是這樣:注射前不把人的皮膚捏起來,這樣就不易扎到皮下的血管,然後針尖要刺入肌肉而不是皮下組織,並且在注射前輕輕的抽吸。

如果能這樣操作的話,相對來說就會減少疫苗直接注射到血管的風險。所以特別提醒大家,雖然影響面不那麼大,但還是能避免就儘量避免。

🎯數據來源
[1]India today:Is faulty injection technique behind rare clot disorder reported post Covid vaccination?
[3]Zdnet:This syringe will now self-de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