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病毒的快篩方式是鼻拭子,但是南非研究指出這並不是檢測Omicron變種的最佳方法,那哪一種方法才能正確篩檢出病毒呢?請看鄭醫生的採訪精華:
病毒廣泛傳播的4個原因,未來將與病毒共存?
Jojo:福西博士從一開始說要消滅新冠,到後來改口說永遠不會擺脫新冠,但是又提出用控制路線的方式來做防疫策略,您可不可以為我們解說一下他的想法是什麼?未來我們將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
鄭醫生:對於做科學研究的專家來講,他們常用的思考模式,是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出來。一般科學研究者大概是這樣的思考方式,:剛開始比較樂觀地去講,隨著資訊越來越充分和情勢的演進,漸漸的就可以排除掉低可能性的選項,然後再提出新的可能性。
目前的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它有3萬多個基因組,是一個完整的鏈條。造成Omicron病毒廣泛傳播的原因有2點:
1. Omicron變種有部分的免疫逃脫能力。
2. 疫苗保護力在施打後6個月明顯下降。
人類想要消滅新冠病毒,可以說是一種雄心壯志,但它確實也是科學上的一種可能性。不過人和病毒都是活的,會不斷地變化,因此我們也累積了很多的資訊,但就現在掌握的事實來講,要消滅病毒真的是不太可能。只能想方設法與病毒共存,控制病毒發展,不至於讓醫療系統崩潰,讓社會能夠運轉下去,而不是從頭到尾把社會給凍結起來。
快篩僅能提供暫時性結果,做PCR才可確認感染哪種變異株
Jojo:現在世界各地新增病例在爆炸式增長,有很多民眾都在大排長龍的進行檢測,那麼現有的病毒快篩是否能檢測出Omicron變種呢?
鄭醫生: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Omicron變種太多突變位置了,尤其是它刺突蛋白上有30多個變異點。因此大家會擔心原本的檢測方法是否是偽陰性,就是說感染報告是陰性,但現在快篩結果不是。
而造成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快篩檢測的目標不是刺突蛋白,刺突蛋白是PCR做最後確認時使用的。而抗原快篩檢測的目標是核殼蛋白,核殼蛋白本身發現有4個Omicron變種的突變位點,所以目前來講還是沒有問題的。
剛才有個新聞說澳洲的PCR的實驗負載,也就是說確診者把抗原快篩當做暫時性用的確診標準,所以只要測出陽性後就可以說是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它無法告知我們是哪一種變異株,這還需要做PCR才能確認。如果要再進一步做更費時、昂貴的全基因定序,是因為Omicron變種太多突變位置,導致我們只做PCR就能大致確定是Omicron變種。

鼻拭子非檢測Omicron變種的最佳辦法,用唾液檢測才準確?
Jojo:來自開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提出鼻拭子不是檢測Omicron變種的最佳方法,那這份研究報告會對未來的新冠檢測方式有影響嗎?
鄭醫生:對於檢測Delta來講,用唾液只有71%的一致性,所以還是採用鼻拭子比較好。因為鼻拭子跟更嚴格的檢測方式來相比,它的一致性是100%,所以才會一直使用鼻拭子的測試方法。
但是這項研究發現,鼻拭子對於Omicron來講,只有86%的一致性,而用唾液去比較的時候一致性是100%,所以研究員覺得以目前的情況來講,大家可能要重新檢視檢測的方法。
一般居家使用鼻拭子的檢測位置,深度大約3公分。專業人士在醫院操作的時候,要一直伸到鼻咽處,這個位置屬於上呼吸道範疇,是指喉結構造裡面叫做會厭軟骨的位置。如果症狀發展嚴重的話,病毒會到下呼吸道、會厭軟骨以下的位置,那就可能產生支氣管炎、肺炎呼吸衰竭等疾病。

目前發現Omicron變種有較少喪失味覺、嗅覺、入侵下呼吸道的現象,那它可能在鼻咽部跟口咽部下來差幾公分的位置。就是說如果用唾液來做快篩可以提升準確度,而且民眾的接受度會更高的話,那麼應該就會朝這種簡便做法的方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