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FDA要給免疫力低下的人施打第四劑,是否疫苗推進速度過快會有風險?董博士提出,應全面照顧身體健康,並非完全依賴疫苗才是根本之道。
00:00持續打第4劑疫苗,第4劑疫苗是新研發還是舊疫苗?
Jojo:上周CDC就表示要讓免疫力低下的人,在明年開始打第4劑疫苗,所以我有朋友聽到消息後,就問說第4劑打的是舊疫苗,還是新研發出針對新變種病毒呢?
另外就是,在新冠之前有過需要打第四劑的疫苗嗎?
董宇紅博士:大家都說在研發中,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臨床試驗的數據,所以不可能是新疫苗,還是舊毒株設計的疫苗。
另外,確實打過4針的疫苗不多。過去有個疾病叫脊髓灰質炎,也就是小兒麻痹症,這個需要接種4次疫苗。

此疾病一般常見於小孩,小孩得了後,因為它病毒攻擊的是人脊髓的神經細胞,而脊髓很多的神經是控制我們身體肌肉的。所以就易引起四肢無力,麻痹不能行走,會引起嚴重後遺症,影響一生。
脊髓灰質炎疫苗很早就研發出來,現在的全球普遍接種計劃是4劑。前兩次是出生後2跟4個月,另外就是6-18個月,還有4到6歲,一共是4次。
接種4次疫苗的主因是因為,針對的病毒有3種不同類型,而最早研發的可能是針對其中的某1種2種,是個單價的。後來又研究出來兩價的,最後學者們把它們綜合起來,就形成這麼一個4劑的接種計劃。
它不同的接種劑量,針對的可能是不同的病毒類型,所以就需要多次的接種,才能把3種不同的病毒類型全都保護起來,所以是需要多次接種的。
02:47 第3劑、第4劑的推出速度太快?
Jojo:剛才說到第4劑疫苗,從第1劑到第4劑好像不停地打,好像一直在給免疫系統刺激,會不會有一些利弊?譬如說讓免疫系統疲勞,還有就是第3劑第4劑的推出速度會不會有些太快了呢?
董宇紅博士:疫苗只不過是一種預防性的,人要打進去或是攝入一種外來的物質。那既然是藥物,就存在利弊。預防疾病給人提供抗體保護力,是給人帶來的利益,同時有可能會增加風險。
因為疫苗直接刺激的就是我們人體免疫系統自帶的B細胞,這個B細胞會分泌像Y字形結構的蛋白質——抗體,這個蛋白質能夠把病毒抓住,最後中和並把它清除掉。
持續打3、4劑疫苗的可能益處:
1.讓抗體保持在較高水平,降低重症率
當血里有了抗體,萬一感染後病毒進到血液裡,抗體就能直接起作用。這樣能夠降低住院率、重病率,這個數據是迄今為止較好的。
但第3針、第4針接種後,是不是對住院率保護率仍然有較高的保護率?這方面的數據目前尚未在醫學期刊裡頭發表,所以這方面數據是一個理論上的好處,還沒有實證的依據。
持續打3、4劑疫苗的可能弊端:
1.疫苗依賴的新冠刺突蛋白,功能尚未完全弄清
新冠病毒的疫苗針對的是病毒表面的蘑菇型凸起,稱為刺突蛋白。是早期認為進入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隨著更多研究,發現刺突蛋白對心肌細胞有毒性,會誘發血管內血栓的形成,引發血管性血栓塞所導致的後遺症。所以如果經常打到人體內,對人體是有傷害的。
所以必須提高警惕,疫苗是一把雙刃劍,對正的一面要認識,反的一面要清楚。
2.心肌炎、格林巴利綜合症發生率增加
目前常使用的疫苗,對於20到40歲的男性,是有已知存在的嚴重副作用。比方說心肌炎,已被明確列入說明書的警告部分,而且與劑量有關,通常在第二針常見。
另外,腺病毒載體的疫苗,它會引起神經發炎。最常見的臨床綜合症,就是格林巴利綜合症,影響人神經和支配肌肉的。會導致人四肢無力,如果神經受損的話,對人的影響很大,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嚴重不良反應。
3.未知的長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現在的疫苗都是一個較新的產品,從今年年初開始打到現在也不到10個月的時間。但長期的安全性和療效素質都是未知的,打第三針第四針基本上是基於人們的願景來做的。
4.變種病產生
我們最擔心的是,將來是否會出現,針對舊病毒疫苗完全免疫逃避的新毒株。如果新毒株出現後,很可能對整個人群會造成極大影響。
現在的疫苗覆蓋面廣泛,人體內都有舊病毒抗體。假設免疫逃逸的新病毒出現後,在人群中傳播速度就快。因為他有最好的適應性,能逃脫我們現有的免疫抵抗力,所以是個潛在的風險。
10:48 CDC對第4劑疫苗施打,有何要求?
Jojo:CDC在具體針對第4劑疫苗的施打,有沒有什麼樣的要求?[1]
董宇紅博士:CDC目前提出來是一個針對中度,或是重度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建議總共可以接受4劑的疫苗,但第4劑至少要在第3劑後的6個月。
11:16 多數人也需施打第四劑?
大約在3個月前,CDC決定給免疫力低下人接種第3劑,不建議其他人施打第3劑。但沒多久就向大多數普通民眾推廣。是否再過一段時間,多數普通民眾也需要打第4劑呢?
董宇紅博士:可能性非常大,只是說打完兩針mRNA疫苗,或是打了一針強生的這種疫苗腺病毒載體的疫苗。
有兩類人有資格接種:
1.年齡在65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
2.可能存在患新冠病毒重症風險、或者處於高風險環境中的人。
最近CDC的新指南,實際上把很多人,都歸入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範圍之內。這兩類人已經占據人群的80%,大概是89%的這麼一個人群比例:
1.有高危風險工作的人
比方說醫護人員,教師和長期照護的工作人群,由於經常接觸很多人,屬於高風險的。
2.有健康問題的人
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超重肥胖是有重症傾向的。另外像是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肺病、肝病、腎病,還有老年痴呆,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中風歸入高危人群範圍。
3.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比方說得癌症。還有後天性免疫功能低下,比方說感染艾滋病毒,或接受器官移植後,需要接受細胞毒藥物直接抑制免疫力的,藥物治療會導致繼發性的免疫功能低下。
4.有精神狀況的人
憂鬱症,精神疾病。 心理情緒、精神狀態不正常,都會影響人的抗病毒能力。
5.濫用藥物的人
藥物濫用裡面包含酒精,比方說吸煙、酗酒,還有阿片止痛藥,可卡因等。
因此幾乎89%的成年人都需打第3針,以此思維模式來看,那第4劑的施打率也是如此。

客觀地看,這些人確實因為基礎疾病、基礎代謝、精神系統、生活習慣方面的問題,導致易感染病毒,或成為感染後易得重症的高危因素。
官方部門是想著,再多打兩針提高保護力。聽起來似乎有邏輯性,但往深入思考,打疫苗是否就能解決身體的狀況呢?
不是的,容易得病毒感染或易得重症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身體各種不正確的狀態。
身體問題導致容易感染或易得重症的根本原因,沒有在打疫苗後消失。因為打疫苗只是增加抗體,讓抗體在血液裡能起到保護作用。
但是打疫苗是解決不了本身疾病問題和情緒抑鬱的。我們應該找出造成身體疾病的原因,控制它甚至是徹底好轉。同時,免疫功能缺損的狀態也要彌補起來。
同時,保持平和、樂觀的向上狀態。有不良嗜好的,建議戒菸、戒酒才能全面的提升健康水平,我認為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Jojo:謝謝董博士非常誠懇,善意地給我們建議。
很多人可能施打疫苗後,不太重視自我保護,所以反而是免疫低下的人。可能您在施打疫苗的同時,也要調整好自身的健康狀況。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