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旭博士針對CNN報導詳細解釋單克隆抗體療法,目前唯一早期的治療法在具體使用與療效上有何成效?限制又有哪些呢?
00:00 新冠早期唯一治療方法
Jojo:周一CNN有則報道提出,目前針對早期新冠肺炎的唯一治療方法,那很多醫生卻不知道。[1]想請問林博士這篇報道所說的唯一治療方法,是哪一種治療方法呢?
林曉旭博士:這篇報道裡面提到的主要就是單克隆抗體的療法,那實際上媒體陸陸續續有報道。但它只是強調很多醫生,其實並沒有充分的應用單克隆抗體的治療的方案來針對一些病人。
特別是早期患有輕症或中度症狀的病人,還有一些情況可以用來預防性的治療。所以這份報告我覺得是在提醒醫生,有一個額外的工具可用的,並不是說病人確診以後,你告訴他只能回家看。
01:31 單克隆抗體療法1
除了單克隆抗體還有其他藥物,包括像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者是Ivermectin(伊維菌素)等其它藥物,對於早期治療其實也有用的。具體來看,因為這個單克隆抗體的療法其實去年開始就已經有這個抗體獲得了FDA的EOA,就是緊急使用的許可。
它是用來預防的,比如說做PCR檢測(核算檢測),發現自己被感染,那麼你還沒有出現嚴重的症狀。這種情況下你用單克隆抗體治療的話,效果相對來說是較明顯的,就是這是根據臨床實驗來看的。

那麼裡面有提到,像Casirivimab(卡西瑞單抗),或者是Imdevimab(伊德單抗),基本上兩個都使用600毫克,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這個應該稱為單克隆抗體的雞尾酒療法。
這兩個抗體都是再生源製藥公司開發並獲得了許可。最早的用量是1200毫克,後來降至600毫克,因為一些臨床試驗說不需要那麼高。在使用方面也做了調整,原本強調都是靜脈注射IV的注射。現在允許做皮下注射,但皮下注射比較麻煩。
皮下注射要在四個不同的皮下位點來注射四次,才等於一次靜脈注射的效果。但醫院因為要做靜脈注射的話,需要有額外的醫護人員照看整個過程。因此,有些醫院做不到,加上病人希望回家能夠用此藥物。
所以,在經過臨床試驗的確認後,認為皮下注射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因此有這樣的調整。此為再生源製藥的單克隆抗體的雞尾酒療法,著重於預防性,並得到FDA的緊急使用許可。
較重要的用途就是有些人已經確診,也就是PCR結果是陽性的,但是症狀是較輕微或中度的,那病人也能用這個單克隆抗體的雞尾酒療法。
04:07 單克隆抗體療法2
另一種為Bamlanivimab(班蘭尼單抗)和Etesevimab(埃特斯單抗)的組合,用量分別為700毫克、1400毫克。與單克隆抗體組合的不同在於,這兩個單克隆抗體都是針對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區域,而且識別位點是有重複性的。

雖然在去年曾獲得緊急許可,但曾經有段時間被停止使用,因為發現針對巴西病毒還有南非病毒的變種效果是較糟糕的。但撇除上述兩種變種病毒外,還是有療效的,因此又再恢復使用。
在做法上,單克隆的組合並不見得那麼理想,他也是針對這個S蛋白的這個受體結合區域但是它兩個epitope,就兩個識別的位點是沒有交叉的,所以病毒要變異的話難度就會增加,所以說雖然都是單克隆抗體,但也不都是一樣的。
06:05 針對輕、中症患者的效果
Jojo:剛才有提到是輕中症的,那如果說單克隆抗體它針對這兩個輕中症的這種效果是怎麼樣的呢?
林曉旭博士:相對來說,在臨床上能夠較有效的防止病人轉向重症。其實在FDA的緊急使用許可方面說的很清楚,就是使用這些單克隆抗體的人,若有多項因素是有可能導致重症。

比如說有心臟病或有嚴重肥胖因素等,感染時就有輕症或中度的情形,若再加上這些危險因素就有可能變成重症。這個治療方案不是說任何人有輕症中症,都要使用單克隆抗體,實際上是覺得有很高風險才給你用藥的。
另一種雞尾酒療法,就是這個Sotrovimab(索托單抗)。它也是針對輕度或中度的重症,但限制為年齡12歲以上,體重40公斤以上的人群使用。
當然也有轉向重症的這種高風險,原因是對於感染而需要呼吸器的患者,再使用單克隆抗體治療的話,臨床實驗表明得到的效果反而更糟。
Jojo:它的效果可否與我們分享?這些治療法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幫助呢?
林曉旭博士:對於已有輕、中症或有重症的,醫生也建議使用的話,相對來說保護轉向重症我覺得這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
等於說要記住使用不同藥物,經過不同疾病發展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藥物起作用,並非同個藥物從頭到尾都管用。
09:50 單克隆療法可減輕住院風險?
Jojo:有媒體報道說單克隆療法可以減輕住院,及死亡的風險達到70%到85%,是這樣的嗎?
林曉旭:有這樣的數據,但是臨床的數據有一些偏差,加上不同的臨床試驗數據不是很理想。因為實驗人群的量我覺得還是很少,所以在輕、中度症狀間的定義是較模糊。就個人的因素多寡而言,倒向重症的可能性就會差別很大。
11:16 單克隆抗體療法很難用到?
Jojo:為何目前新冠病人很難用到此療法?
林曉旭博士:我覺得是實際的治療方案推向社會的時候,還面臨很多困難和以下原因:[3]
1.必須在出現症狀10內,重症住院前注射。
2.難以確定哪位病人能用藥,原因是檢測常延遲、檢測點和醫院缺少配合。
3.病人多認為自己無法拿到藥物,因此沒有去醫院問。
4.醫院、衛生機構忙於大範圍推動施打疫苗,會有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5.並非所有專家都支持單克隆抗體,因此專家會覺得效果沒有這麼理想,是否跟試驗人群有關係。
6.製藥公司不清楚該製造多少單抗藥物,因為他們將藥物賣給政府而非醫師。
7.安全施用療法的空間、醫護人員有限。
8.醫院提供單抗藥物、單抗療法的醫療機構數量少,
Jojo:好的謝謝Dr.Lin的解析。疫情雖然現在稍微趨緩,但對於醫學界、醫療界真的還有很大的挑戰,期待未來會有更好的方案能夠提出。
林曉旭博士:再補充一句,很多醫生也是要不斷的吸收新資訊,一方面是臨床試驗的結果,另一方面還要細讀FDA新通過藥物的批准和具體的指南,所以也牽扯到醫生自我培訓問題。
Jojo:非常謝謝Dr.Lin的分享,我想其實很多專業人士也都在收看我們的節目,希望能夠提供有幫助的點。
🎯數據來源:
[1]CNN:Doctors are often unaware of the only treatment for early Covid-19
[2]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3]《紐約時報》Covid Antibody Drugs Go Unused as Need So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