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上升的同時,丹麥、德國竟然反向宣佈宣布解除封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做出此決定呢?請看林曉旭博士的詳細分析:
丹麥、德國宣佈疫情解除封鎖的原因
Jojo:丹麥宣布疫情結束,並且決定要解除封鎖,而且德國方面也跟進了,請問您怎麼看待他們的做法呢?為什麼他們不怕Omicron變種了?
林曉旭博士:這有多方面因素,但是確實Omicron變種傳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大家都知道Omicron變種的突破免疫能力非常強,所以它才能在1~2個月內使疫情達到高峰,完全取代了Delta變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無論如何執行嚴格的封鎖措施,都擋不住Omicron變種的傳播力。

丹麥在Omicron疫情飆升時解封。(健康1+1製圖)
現在不管在南非還是歐洲國家的基本數據都顯示,Omicron變種的重症和致死率並沒有飆高,反而是下降的狀態,因此就覺得病毒本身對整體社會的危害性,並沒有像Delta變種那麼大。

雖然很多人被感染,但是沒有導致太多的人住院或出現重症、死亡的情況,所以很多政府及公共衛生的專家,就認為是否人們被Omicron變種感染以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全面的免疫保護。因為病毒本身包含很多的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當病毒侵入到人體以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對不同的蛋白起抵禦作用,因此不同的B細胞、T細胞也會針對不同的病毒蛋白,形成相應的免疫記憶細胞。
而目前所有的疫苗,基本上都是針對病毒的刺突蛋白所設計的,所以人體就會針對刺突蛋白產生免疫力。但是只針對一個刺突蛋白設計的情況下,那麼防禦能力就會有所偏差。所以他們就假設,如果人們被Omicron變種感染之後,能形成較完整的免疫力的話,那Omicron變種本身感染面積又很廣,那麼是否就會有更多人產生更完整的免疫屏障呢?
所以政府及公衛專家就考慮轉變防疫政策,改成與病毒共存的想法。因為現階段解除封鎖的話,即使會有更多人被感染,或者確診人數會繼續上升,但是在醫療系統還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不會有太多重症患者、ICU患者跟高致死率。因此很多國家基本都朝這個方向去嘗試,這已經與過去2年的防疫措施有縮不同了,這是思想的一種轉變。
在德國的疫情部分,現在的確診人數仍在上升中,但是致死率也沒有下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願意放棄過往的防疫思路,轉變成與病毒共存的想法,這就是很大的調整。那麼在施打疫苗的政策上也會有所改變,之前政府都是圍繞著疫苗而去做防疫政策的,但是現在想法改變了,會不會也是在給疫苗公司機會,讓他們去研發下一代的疫苗呢?因為過去的疫苗對於Omicron變種,能起到的抵禦能力是相當有限的,所以我覺得這當中會有相當多的調整。


應從新思考、評估現有的防疫政策
Jojo:根據您剛才的分析,是否丹麥和德國防疫政策的改變,是因為持續2年的防疫封鎖都沒有明顯的控管效果,所以他們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對嗎?
林曉旭博士:可以這麼說,因為在過去的2年多,我們看到疫情不斷的起起浮浮,一直有不同的變種病毒出現。所以儘管採取了不同的封鎖措施,但是病毒仍然能夠強勢回歸,整個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還要再採取同樣的防疫策略嗎?況且這種極端的防疫政策,實際上效果也並不理想,對整體社會的影響也很大,而且一直有不同種的病毒在不同的地區出現,所以真的要仔細地去評估現有防疫政策的影響。
🎯數據來源
[1]約翰霍普金斯大學:A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LOCKDOWNS ON COVID-19 MOR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