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柳葉刀》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新冠病毒將持續存在,那現有的防疫方法是否可以有效地防範呢?董宇紅博士提出,除了外在公共的衛生措施外,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注重內在免疫力的提升,才能全面提升抗病毒能力,更好的保護自己。
Omicron疫情的特點總結
Jojo:《柳葉刀》發表的文章中談到新冠將持續存在,但是大流行即將結束,這是否是說疫情將走向終點,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嗎?
董宇紅博士:世界正在經歷著Omicron變種所帶來的巨大浪潮,根據Outbreak的數據顯示,Omicron變種已經傳播了140個國家,右下角橘紅色和橙色的2個色塊,就是Omicron變種病毒整體的占比。這2個色塊加起來的斜率是相當陡峭的,因為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速的飆升中。

Omicron已侵占全球。(健康1+1製圖)
剛才提到的《柳葉刀》雜誌發表的文章,我總結出Omicron疫情有三升三降的特點,哪三升呢?
1. 整體感染率:Omicron變種引起的全球感染率,明顯的升高中,基於IHME的數據模型估計,2022年1月中旬,全球每天有1.25億人感染Omicron變種。比起去年4月Delta變種在全球肆虐的時候,它的峰值超過了10倍以上,另外它的傳播速度預計到今年3月的下旬,至少全球將有50%的人會感染Omicron變種。
2. 無症狀、輕症率:Omicron變種引起的無症狀、輕度感染的比例,會增加80~90%,整體來講Omicron變種感染有輕症化的傾向。
3. 住院人數:Omicron變種引起的住院人數增加,因為它整體的感染基數特別高,至少增加了10倍以上,而且有一些國家的住院人數,已經呈現上升的趨勢。

那Omicron疫情特點又是哪三降呢?
重症率、住院率、致死率下降:感染Omicron變種,所引起的住院、重症、死亡都有明顯的下降。譬如巴西關於Omicron變種的研究發現,它的症狀感染住院率下降了53%,《柳葉刀》的文章指出,美國各州的整體住院率下降了50%,同時加拿大和南非醫院的插管、瀕死率總體下降了80~90%。

以上就是Omicron變種疫情的特點,目前因為有大面積的人被感染,所以疫情還沒有走向終點,但是有可能從大流行逐漸轉變為地方病的情況。大流行跟地方病的定義是什麼呢?
- 大流行:傳播面積廣、致病性強,致死率高。
- 地方病:季節性、地區性,致死率明顯下降,類似流感一樣的疾病,一般都在冬季暴發,儘管它沒有廣泛的傳播病毒,但是它可能還是會導致比較嚴重的疫情。
現有4種防疫措施對病毒的實際效能
Jojo:那麼最終讓疫情結束的,究竟是我們現在正在採用的防疫措施,還是病毒變種的自然規律?
董宇紅博士:《柳葉刀》雜誌分析了目前4種抗疫措施應對Omicron疫情的實際效能:
1. 疫苗:接種效率慢於病毒傳播和變異速度。
2. 口罩:有80%人戴口罩,但是在4個月內只能減少10%的感染率。
3. 增加檢測率:無法影響Omicron變種傳播。
4. 追蹤接觸者:無法影響omicron傳播力。
所以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像Omicron變種的傳播速度真的太快了,所以很多的計劃和措施都趕不上。

其實我們對疫情的走勢,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也沒有任何一個專家,能夠準確地預言未來疫情的走向。因為新冠病毒狡猾多變,大家在過去的2年多已經有所領教了,那為什麽病毒會變化這麽快呢?我們知道RNA病毒,它在所有的病毒種類中它變異速度是最快的,而當宏觀世界的物質變得越來越微觀的時候,物質的存在形態和特性,會跟宏觀世界的物質特性差異更大。物理學研究也發現物體的尺寸越小,它的量子效應就會在宏觀空間顯現,在微觀世界裡有個著名的原理,叫做薛定諤的貓,測不準原理。
這個病毒的演變規律,就有點像微觀世界的量子測不準原理似的,在幾乎測不到新冠病毒的情況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新冠病毒還會再出現新的變種。
那如果未來又出現比Omicron變種傳播率更強的新變種,所以對控製Omicron疫情的效果就會十分有限。
注重精神和行為層面,可以提升抗病毒能力
剛才提到的都是政府層面的公共衛生防疫措施。那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層面上,有沒有防疫的方法呢?
現代醫學經常講,絕大多數的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疾病發生的基礎,外因是疾病發生的外在條件。
2021年10月《柳葉刀》旗下的eBioMedcine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來自於歐洲和亞洲的學者。他們總結容易被病毒感染,或是感染之後發生的重症程度,與人體的遺傳基因有關系,我們把它分為2方面來說。
內在原因:
1. 遺傳因素。許多基因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比如,O型血的人可以通過輔助受體的間接調節,來影響人體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比方說二肽基肽酶(簡稱DPP9)跟絡酪氨酸激酶 ,都是造成感染病毒之後轉為重症有關的基因。另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也是會影響病毒進入細胞、受體親和力的基因。

2. 免疫細胞狀態,包括飲酒(抑製免疫細胞數量和功能)、抽菸(影響呼吸道黏膜上皮的抗病毒狀態)、睡眠(影響人體的免疫力的修復速度)、情緒壓力(負面情緒會導致壓力激素釋放,抑製免疫細胞的功能和數量)、幸福觀(人生觀、幸福觀的衡量標準不同,都會影響人體免疫細胞整體的抗病毒能力)。
這些看似是精神和行為層面的東西,很難跟免疫細胞的功能聯繫起來。但是精神神經免疫學,在近幾十年來所做的科學研究,都給人們揭示了宏觀世界的行為、精神、情緒變化,跟微觀世界的細胞免疫力是息息相關的。比方說比較誠實、忍讓、寬容待人、為他人著想、為社會奉獻的人,是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相比之下容易說假話、愛生氣、情緒控製不好、注重物質層面享受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我們人體自身可以控製的因素,
外在原因:
1. 病毒突變情況、傳播力、致病性。比方說病毒它的傳播率和致病性都是外在的因素,這些是無法人為控製的。所以在我們無法控制病毒的情況下,就不要簡單的看待防疫措施的問題,不去一味的強調外在病毒的變化,而是同時重心轉移到自身的人體上。尤其是當變種病毒傳播力變得越來越強勢的時候,我們就該思考一下,如何運用內在的抗病毒免疫力,有效地去跟病毒抗衡。

🎯數據來源
[1]《柳葉刀》: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is near
[2]《柳葉刀》:Host genetic factors determining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