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Omicron疫情可能會因過年返鄉潮,造成防疫失守嗎?台灣在過去多次都面臨疫情差點失控的狀況,那麼,是採用什麼措施才控制住疫情的,如果未來要與病毒共存的話,需要如何考量呢?請看鄭醫生的採訪精華:
台灣疫情面臨三方考驗,只能盡力控制疫情擴散
Jojo:台灣的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專制中心的副院長黃高彬提到,在過年之後疫情發生的機會相當大。鄭醫生您現在正在台灣,台灣目前的疫情狀況如何,疫情有可能在過年之後發生嗎?
鄭醫生:大家確實相當擔心疫情的狀況,因為從國外入境的旅客,感染的比率比較高。譬如有7~9%的航班旅客,在2天前才提出陰性報告,結果一落地篩檢後呈陽性的比例很高,而且Omicron的傳染力很強,返鄉過年的旅客數量又非常大的。所以台灣等於同時面臨著三方壓力,從12月起開始流行Omicron變種之後,確實增加了台灣邊境的壓力,出現機場工作人員被感染,病毒進入社區等。
所以這段期間是從有新冠疫情以來,入境旅客最多的一次,因此除了機場工作人員外,防疫旅館的工作人員也有可能被感染。另外,入境旅客回家自主隔離的方案是防疫旅館住7天,回家自主隔離7天的方案,也可能產生較大的漏洞,因為交通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傳染給司機。所以說要做到完全防守,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期望,因此只能是儘量的去控制疫情,把傷害降到最低。
台灣疫情關鍵2點,未來是否與病毒共存仍需多考量
Jojo:現在在亞洲地區的民眾,都準備著返鄉過年,而返鄉潮確實也給防疫單位造成很大的壓力,請教鄭醫師,就您來看台灣民眾要怎麼樣應變目前的情況呢?
鄭醫生:譬如說去年端午節,社區感染快要發生的時候,很多人就自主性的發起「不要返鄉過節」的活動,比如說降低人群移動和群聚次數等,因此比起前一段時間相對減少很多損失。但是目前Omicron變種的傳播力強,加上台灣又發生社區感染的情況,因此靠以往的防疫方式確實很難避免疫情的擴散。
但是我們有很大部份願意主動配合防疫的民眾,這是一種基於利己利人,良善的社會風氣,台灣過去經歷了好幾次成功的控制疫情,譬如像鑽石公主號、登陸艦感染者進入人群、台北市5月份爆發嚴重疫情,最後是清零的結果,北台灣幼兒園9月份被Delta病毒入侵,最後也是防守住了。所以說整個社會都非常努力的做好防疫工作,當然還要感謝很多人的巨大付出。
至於說年假是不是也可以順利的防守住,還是要從較大概率的方向去看。
至於說未來決定維持長期清零,那是不是最好的做法?台灣有沒有能力去達成?
那反過來講,如果決定與病毒共存,台灣可以承受的住嗎?
假設目前Omicron剛進入台灣社區的話,我們只能延緩病毒的增長速度,還不是很有把握的去清零它。因此這幾天台灣很努力的做篩檢,希望能抓出潛在的病人。
用下面這張圖,給大家舉個例子。這張圖片的曲線跟台灣的案例增加速度不同,它只是一個概念。綠色曲線的部分叫等差級數,也就是基本再生數(R0)值,是指一名感染者把疾病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值;紫色曲線部分叫等比級數,嚴格而言,這應該叫做Rt值,Rt值是加上時間考量,進一步觀察隨著時間變化的R0值;當Rt值小於1,就顯示疫情有受到控制。

台灣目前這波的感染情況,有1個關鍵點:現在發現的感染者,都可以找得到感染源。如果假設未來出現社區中有不明來源的感染,而且和現在已知的感染者都沒有接觸史的話,那就表示說有更多潛在的隱藏傳染鏈。若是這種情況,在無法做精確疫調的情況下,台灣又沒有用嚴防死守式的方式,那就很難守得住。
因此大家會考慮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那麽做一下沙盤推演的話,首先就是一定會有人發生重症、死亡、慢性後遺症等現象。目前Omicron的死亡率確實是比較低沒有錯,但是以美國每日通報死亡入數為例的話,每天有1,300人死亡,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去套用在台灣的話,每天會通報約90人死亡。當然台灣會想辦法去控制疫情,但是也只是分攤總體死亡人數的時間,使醫療系統不超載,靠施打疫苗、服用藥物等輔助手段與病毒共存。
我們假設將今年英國10月份Delta的疫情,套用在台灣的話會有什麼結果?首先說明為何以英國為例,因為英國基本上已經與病毒共存了,而且台灣跟英國疫苗接種率也有可比性。
英國在10月份65歲以上接種疫苗後,仍感染病毒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有4.9人死亡。這個比例不是指發生感染後的死亡率只有10萬分之4.9,而是只要是65歲的人,處在疫情中染疫並且死亡的比例。因為它是用全人口作為基數去計算的,因此年齡越高死亡比例就會更高。那麼如果是65歲以上沒有施打疫苗,感染病毒後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有31.2人死亡。如果把台灣人口跟接種疫苗比例套用進去的話,合計1個月就有將近500位的死亡人數。

那麼假設要與病毒共存的話,這種情況就像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約為3000人,但是我們依然會在日常生活中開車出門、騎摩托車等。所以可以說這是跟車禍共存的社會,然後我們盡可能的減少車禍發生的次數。因此,要很嚴肅地去面對與病毒共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