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都在報導美國因Omicron變種疫情影響,使住院率大幅上升,醫療系統和資源處於危機中,但是,Omicron變種真的讓美國的住院情況這麼嚴重了嗎?請看林曉旭博士的採訪精華:
Omicron疫情並沒有讓美國醫療系統崩潰
Jojo:最近幾週媒體都在報道美國住院率大幅上升,醫院正處於危機當中,想請教林博士,Omicron變種真的讓美國住院情況這麽嚴重了嗎?
林曉旭博士:在說到美國疫情之前,我想回應一下奧地利的疫情情況,確實要想在歐洲國家裡完全實施強制疫苗令的話,基本上是不採取這種措施的。譬如丹麥在去年基本上已經放棄了接種疫苗的計劃,不久前捷克也在考慮要取消疫苗強制令,因為他們覺得強制疫苗令會進一步造成社會分裂。另外,英國首相也對外宣布,在下週有可能會取消疫苗強制接種令和口罩令,所以從這幾個國家來說,各國都開始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如何應對當前的疫情了。
回到美國疫情的部分,在去年Delta變種高峰以後,迎來了Omicron變種的高峰,而且現在確診數非常龐大。全球一天確診Omicron變種人數可以超過400萬,美國也超過100多萬,但是這一週都有一定的下降趨勢。

可以看到美國東部從紐約、紐澤西以南的州,每日確診Omicron變種的人數都在下降,有的下降到40%這樣的一個幅度。

總體來說,Omicron變種在全球的擴散範圍,呈現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在各年齡段感染Omicron變種的部分,其實我是比較擔心青少年的,因為青少年感染Omicron變種的增長比例非常快,跟Delta變種或Alpha變種相比,我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所以年輕人還是應該要更小心,雖然年輕人的抵抗力強一些,但是還是應該要警惕,不要把它當做簡單的流感來對待。要積極的預防感染疾病,多健身或服用維生素C、D來提升免疫力。

另外,大家從數據來看可能會覺得,美國的醫療系統要崩潰了,但實際上美國醫院的新冠患者床位占有率,從數據來看只佔了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床位佔有率是其他非新冠患者的緣故,圖中灰色的部分是未用病床數,其實在疫情期間整體的空床率沒有太大變化,就代表實際上醫院還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當然因為各州醫院的情況不同,所以有的醫院會有患者爆滿的情況,所以這部分會因地區的差異性而有所不同。

但總體來說,實際上美國的醫療系統沒有到崩潰的邊緣,所以儘管在ICU患者人數部分,確實因為有些患者的發病速度較快,會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但是整體上並沒有達到完全崩潰的狀態,所以並不像媒體渲染的醫療系統崩潰的情況。

當然美國的感染基數非常大,但是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確診人數、確診病例裡的致死率來算的話,其實美國並沒有那麽高的致死率。

那麼從各國的超額死亡率來看,首先超額死亡率的意思,是指一定範圍或每年的死亡率,但是在疫情流行以後增加的死亡率,稱為超額死亡率。可以看到美國的超額死亡率不是最高的,雖然確實比往常增加約20%的預估值,但是美國沒有出現醫院爆滿,人們重病得不到救治的現象。所以從客觀上來說,因為美國醫院的救治能力強,才不會有上述的現象發生。

應多從各渠道獲取訊息,不要只有單一來源
Jojo:您多次提到,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個數據、同個事實,會看到不同的結果,想請教林博士,我們怎麽樣能夠看到並判斷出一件事情的真實面貌呢?
林曉旭博士: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從不同的渠道來獲取訊息。比如說去年印度疫情起來的時候,大家每天都看著確診人數在往上飆升,當我們只看這個疫情數據的話,就會覺得印度的疫情嚴重,這是媒體呈現出這方面數據給你的感受。但同時印度政府也做了努力,譬如如何發放初期的治療藥物,在不同地方建立救助的點等,或是印度民眾自發的購買氧氣機,民眾在互助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到希望等。雖然疫情嚴峻,但是民眾在精神上是不是還是非常積極地去應對?每件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多看不同渠道的信息,包括印度本地的媒體報道。
當我們看印度當地的報紙或是自媒體時,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會看到印度的民眾雖然面臨著巨大的沖擊,但他們也在思考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因為當時印度的制造疫苗研究所有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當然如果按照西方的分析角度去看,可能會覺得整個前景非常不妙,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當你看到印度是怎麽應對疫情的話,你就會看到事情的另一面。這裡面也牽扯到信息的獲取來源,是否足夠充分,而並非單一的來源。同時在思考這件事的過程中,是否有個平靜的心態,理性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之前提到,疫情也考驗著人心,我想對媒體也是很大的考驗,如果能夠客觀的呈現事實的話,我覺得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處的。
🎯數據來源
[1]CDC:COVID Data Tracker
[2]約翰霍普金斯大學:WEEKLY HOSPITALIZATION TRENDS